- 贡华南;
直观与直觉是英文“Intuition”的两个汉语翻译语词。其基本意思是对对象的直接把握,也含有无推理、无根据的猜想之义。在中国现代哲学中,对古今中西持不同态度的哲学家分别拣择其一,赋予其不同含义,直观与直觉的内涵逐渐丰富并有了确定内涵:直观与事物的形式、观察经验、科学知识、理论活动相关;直觉则与质料、内向反省、价值意味、生命态度相互贯通。前者导向的是视觉思想,它统治现代思想并促成现代世界的图像化;后者的对象是意味,展开为玩味、体味,其实质是味觉思想。前者为积贫积弱而向往富强的中国人所需;后者为警惕现代科技统治的保守思想家所推崇。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中国现代哲学中被不断放大,最终演变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方法、思想道路。在开眼看世界的时代大潮下,对二者的辨析关系着中国精神之何去何从,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。
2025年03期 v.62;No.285 82-91+158-15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31K] - 许家星;
忠恕之道历来被视为儒家美德,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全球伦理说肯定忠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律,国内学界对此表达了多元认同、全盘否定、局部修正三种不同观点。认同者存在取恕弃忠、以恕包忠、恕体忠用的重恕倾向;批判方主要借助德国哲学,判定忠恕之道是基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利己主义、霸权主义和权力意志,对之加以全盘否定;修正派在认同批判之际,主张根据西方哲学的利他主义、公正主义、关爱原则等对忠恕加以新的阐发和改造。从历史视域来看,忠恕的丰富含义随着时代思想而发展,先秦重其修身与政治义,宋明重其全体大用义,现代重其积极与消极分别义。忠恕之道实则基于以责任义务之己为中心的自我观,经由克己工夫而达到以己为矩的人己物我贯通之境,它不仅内在蕴含公正、平等、仁爱、同情、尊重、宽容诸德,同时具有理性、谏责等元素,可谓具有普遍意义的儒家美德枢纽。忠恕之道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引导性道德原则,它承认个体需求的差异性而坚持道德价值的共识性。忠恕之道作为普遍道德原则不仅造福于东亚文明,它作为全球伦理同样堪为现代文明的道德基石。
2025年03期 v.62;No.285 92-113+15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36K] - 徐莹;
马王堆汉墓黄老帛书“春夏为德,秋冬为刑”的“先德后刑”之说,是道家刑德治国理论的组成部分。与儒法两家的或重德或重刑不同,刑德在黄老帛书中是兼行、并重的。天道中的刑与德交替运行、更替为主、相互依养;在人道中,君主应遵循自然界先养生、后肃杀的时令节度,春夏布德、秋冬用刑,动态且灵活地交替使用恩赏与刑罚两种治术,以此蓄积国力、养生伐死。对于一个新建国家而言,在长期的发展策略上,也应先施德、后用刑。这种由天及人、以人合天的刑德治国理论的产生,除了兼容百家学说以外,也受到殷商西周时期刑德之治的影响。当现实政治从尚德崇礼转向贵力任法,黄老刑德之说在儒家人道主义的王道政治之外,构建出一种天道主义的王道理论。汉初的黄老政治体现出帛书的刑德思想,此后,黄老刑德理论的流风余绪亦影响深远。
2025年03期 v.62;No.285 114-13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98K]